2020年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在当今日趋极端化的环境下,多元与包容面临挑战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虽然不是博物馆所独有,却因为如今社会对博物馆的高度重视而显得尤为重要。公众对社会变革日益增长的期望,催生了一场围绕博物馆服务社会利益的意识变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院设计的那些博物馆吧。
项目展示
01
项目名称: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建设地点:中国,浙江,杭州
项目面积:16798.0平方米 (地上10966.0平方米/地下5832.0平方米)
项目完成时间:2018年
设计范围:建筑、结构、机电设计
合作单位:ALVARO SIZA with Carlos Castanheira. Architects
合作设计:杭州明捷普机电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于2018年4月8日在浙江杭州开馆。作为博物馆设计的本地团队,回溯过去,持续的设计周期中我们协作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呈现的效果令人欣慰。标志性的红色阿格拉砂岩的立面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令博物馆一度成为杭州新晋的网红打卡“圣地”。
相比这个规模的常规工程,设计博物馆的设计和建造周期显然有些特殊。从2012年开始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不断尝试,找到一种适合彼此的工作方式。初接触时,为增进对设计的理解,我们专程赴葡萄牙实地考察Siza事务所及已建成的项目。对一些Siza已明确的建筑形式语言的做法深入理解并记录。
博物馆结构通过桁架系统实现了大跨度长条开窗问题。无柱长条窗犹如一条光带,从立面上模糊了室内外界限,也削减了建筑的厚重体量感。这种干净利索的开窗尝试,表现出建筑师及工程师较高的职业技巧和能力,并展现出结构在基本力学概念下的大胆突破与创新。
展厅内的一些独立圆柱,主展区与三角庭院上方的坡道位置……这些地方如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将大大增加。出于对构建的尺度控制要求,最终结构设计负责人申屠团兵说服Carlos采用钢结构体系。
02
项目名称:当代富春山居——富阳市“三馆合一”(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
建设地点:杭州市富阳区
基地面积:45758平方米/4.58ha
建筑面积:38066平方米
项目完成时间:2017年12月
03
项目名称: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项目地点:杭州,萧山
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竣工时间:2009年
“跨湖桥遗址”位于钱塘江南岸风景秀丽的萧山湘湖景区,是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
博物馆的造型形态从发掘的实物“独木舟”中获得启发,从平面形态到立面造型都采用平滑流畅的“舟”形形态组织。“舟”形形态使博物馆建筑与跨湖桥文化的内涵产生了关联,增强了建筑本身的意义,也增强了博物馆的认同感。
台阶式的展厅布局使博物馆向着湖面逐渐升起,仿佛沉湎历史的一叶小舟,宁静中透出动感与张力,并与厚重的历史形成微妙的对话关系,也体现了跨湖桥文化的精髓—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博物馆前端采用大尺度悬挑结构,挑出长度多达六米,底层采用架空处理,并在周围形成挑出环廊,由此博物馆仿佛漂浮在水面上,透出厚重中的轻灵感,也折射出江南文化的意蕴。
博物馆外墙采用铜板,仿木板肌理,构造工艺采用了蚀刻、凹凸、鱼鳞式、折边等多种处理手法,塑造了细腻的层次,增加了光影效果,体现了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沧桑。
铜板实体幕墙与彩色渐变玻璃幕墙的组合运用产生出浓重的虚实对比效果。
博物馆面积虽小,但功能分区力求清晰,入口大厅、直跑楼梯、展示空间的线性模式使观览流线简练紧凑。公共空间倒锥形斜柱墙体系充满动感,渲染了博物馆的特定内涵。
04
项目名称:中国刀剪剑、伞博物馆建筑与景观设计(浙江杭州)
项目地点:杭州市桥西历史街区中段
设计时间:2008年5月
完工时间:2009年9月
用地面积:25000 m2
建于半世纪以前的杭州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建筑,位于杭州市桥西历史街区中段,原为砖木结构的工业仓储房。2009年后,久未使用的仓库建筑被列为《杭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出于对工业遗留建筑的保护,这里被改造为传承民间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刀剪剑、伞博物馆。新建筑设计在形体上采用小体量的外形组合,在形式上借鉴了近代杭州较为典型的民国建筑的符号。改造后的建筑沿袭了民国的外表,创新于现代材料的使用,让新老建筑以一种等价关系进行连接,以新旧和谐相融的方式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改造后的建筑群带着民国工业遗存的风貌与内涵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改造后的博物馆建筑群,带着民国工业遗存的风貌与内涵焕发着新的生命力,为传承非物质文化和为市民、游客的文化休闲活动营造了一处富于岁月感的场所空间。
沿袭了民国外表的建筑,改造使用现代材料,让新老建筑以一种等价关系进行连接,以新旧和谐相融的方式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装饰材料以青砖、青瓦、木板等传统材料为主,结合运用金属隔栅、落地玻璃等现代元素。
景观设计以运河工业、仓储文化为基调,建筑群以东的临河区域使用货运码头雕塑承载历史记忆,巷道内景观在保留历史遗留元素的基础上添加现代开花植物品种,呈现新旧交融的状态。
05
项目名称:太湖古木艺术馆建筑与景观设计(浙江湖州)
项目地点: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
设计时间:2010年3月
完工时间:2012年9月
用地面积:6959㎡
古木艺术馆是一家集科普知识宣传、森林文化展示、古木艺术鉴赏于一体的多功能展馆。
建筑以“弘扬建筑美学传统,追求人与自然山水之和谐共生”为设计理念,建筑造型灵感源自宋代文人山水画中建筑的形态,屋舍四面隔扇,中开大门,重檐简易歇山顶,檐下板页檐,廊庑回转,矮栏环绕……建筑采用仿传统草坡屋面檐口造型手法及亚光钛锌金属屋面板材料,以及仿木铝合金格栅、中空玻璃等现代材料及构造手段,利用其色彩淡雅、质感柔和、材料轻盈的特性,重新诠释了宋代山水建筑简约雅致、空灵悠远的美学特质。
艺术馆设计以“弘扬建筑美学传统、倡导绿色建筑、反应时代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山水之和谐共生”为设计理念,建筑布置沿周边用地范围线展开,并在中间围合成内向庭院。
建筑色彩淡雅、质感柔和、材料轻盈,具有宋代山水建筑简约雅致、空灵悠远的气质。
建筑造型灵感来自于宋代文人山水画中建筑的形态,中央庭院景观理水置石,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与艺术馆的人文气质相得益彰。
水池边依石而种的造型五针松,与造型、质感轻盈的博物馆建筑一起造就了清新素雅的内庭景观。
建筑采用仿传统草坡屋面檐口造型手法及亚光钛锌金属屋面板材料,以及仿木铝合金格栅、中空玻璃等现代材料及构造手段,较好地诠释了“传承创新”之概念。
06
项目名称:华脉书画博物馆景观设计(浙江绍兴)
项目地点:绍兴市越城区
设计时间:2012年11月
完工时间:2014年7月
景观面积:8105 ㎡
位于浙江绍兴的华脉书画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为主的私人园林式博物馆。基于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遵循传统山水文化的基本理念和山水画论的基本原理,以“镜中秀色”为主题,置石理水、以水为镜,掩映山水书画之灵秀,展现“越中山色镜中看”的意境。庭院种植因深受中国文人喜爱而常入诗入画并承载美好寓意和诗情雅韵的植物,以松、竹、梅、梧桐、芭蕉、玉兰、紫薇、紫藤等植物品种为主。
以水为镜,掩映山水书画之灵秀,展现“越中山色镜中看”的意境。
以“镜中秀色”为主题,入口洁净大气,结合镜面水景,置石源于一池三山的传统手法而作新意。
入口水院结合镜面水景,植物以罗汉松为主景,欢迎八方来客,周边以花毛竹点缀,白墙掩映的松竹与水面呼应而构筑画境,折桥与墙体分割出灵动的空间层次。
中心水院置石理景,池边矗立的罗汉松与池中置石上俯卧的五针松形成对景,周边临窗种植花毛竹营造清幽环境,池中点缀蕴含禅意的红鱼和睡莲……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形成入画的庭院环境,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氛围。
门廊为框,白墙为纸,镜水、山石、植等景观元素共同构成一帧帧引人遐想的山水画面。
07
项目名称:中国宣纸小镇国纸客厅及国纸水街工程
项目位置:安徽省宣城泾县
设计时间:2019年3月
预计完工时间:2021年3月
项目面积:约115002㎡
中国宣纸小镇位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以中国红星宣纸造纸厂为核心,整体打造的以宣纸文化为载体,集合生产、展示、售卖、住宿、研学、旅游等功能的特色小镇,未来希望打造成中国宣纸文化的精神高地。国纸客厅及国纸水街工程项目位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中国宣纸小镇入口,毗邻宣纸博物馆和乌溪,包括游客中心、红星宣纸制作表演区、红星宣纸制作体验区、和红星宣纸售卖区四个功能区块,与宣纸博物馆一起,成为小镇宣纸文化展示的核心区块。
建筑设计以“纸山行”为概念,以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为主要元素, 通过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在乌溪江畔,安放一座可以游赏的如画“纸山”。
用如画的建筑,传达红星宣纸的独特韵味。
人在山中行,如在画中游。
设计特色
1、宣纸质感的建筑化表达
建筑选择上采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为主材料,借助清水混凝土的自然变化来演绎手工宣纸的独特质感,在断面处理上,通过人工凿痕来制造手工宣纸的毛边效果。
2、纸上行旅的建筑化表达
通过流线空间竖向标高的丰富变化,形成大量连续的坡道,强化纸山行旅的独特趣味。建筑安排多条路径可以到达建筑屋面,上人屋面巧妙的结合宣纸晒纸场功能,在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的分隔下,形成纯粹而壮观的游览体验。
分区设计
1、一洞天: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建筑与仿倪瓒画意的入口广场之间以水相隔,以桥相连,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山洞,邀人入画。内部空间通过连续的弧形切片,形成一系列相互渗透的纸的“山洞”。
2、一张纸:造纸表演区
造纸表演区以现场展示造纸的具体流程为主要功能,如何结合不同流程的具体要求,我们提出“一张纸”的概念,用一个弧形的大坡道,结合竖向的垂直墙面,把各自为阵的不同工序有序的整合在一个共同的开放空间内,形成一系列如的立轴。
3、一片田:造纸体验区
红星宣纸的生产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带有浓厚的手工劳作特色,造纸体验区结合徽州独特的梯田地貌特色,在如画的纸山内部,开辟一片体验与观摩造纸的人工梯田。
4、一殿堂:宣纸售卖区
08
项目名称:中国香榧博物馆
项目地点:浙江诸暨
设计时间:2014年6月
完工时间:2016年6月
总用地面积:3164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2700平方米
中国香榧博物馆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东新区(十里牌)凤凰山聚落片区,开建于2014年,竣工于2016年6月,已于2016年12月开馆。博物馆占地60亩,总投资1.5亿元,由香榧博物馆和香榧主题公园组成,通过《守望香榧》主题展展示自然香榧、人文香榧和香榧产业,普及香榧知识,促进香榧资源的保育、研究及产业的转型提升。是中国第一座以香榧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
设计创作从江南的微起伏地形和香榧林“曲曲盘盘进榧山,层层叠叠万家欢”的空间关系出发,结合香榧的基础造型,进行雕塑化的造型处理。
建筑外立面采用从厂家定制的红色水波纹形陶板和陶百叶,陶板本身由陶土烧制而成,无辐射,更加节能、防潮、隔音。水波纹型的陶板表面纹理,让雨水对墙面自动冲刷,保持外墙洁净。
博物馆的中庭采用近30米的大跨度和螺旋楼梯设置,使得内部空间开敞大气,视线通达。
建筑外形上,采用的香榧造型,不仅是对博物馆主题的点睛,同时,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其特殊性,设计成几个“导光管”,将室外的光线导入室内,使大空间内部也能得到自然的采光,对设备的布置和室内空间情景的营造,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
博物馆聚落的建设,不仅作为新城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教育部分,并与香榧生态公园、高湖南渠滨水景观带等已有的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集展示、教育、研究、商贸、旅游于一体。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休闲功能,增加新城人气指数,促进新城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资料来源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院、王伟大师工作室、人文景观研究院、第三综合设计院、第四综合设计院
编辑 宣传部
审阅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