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浙江卫视 浙江日报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青年时报 等
编辑 |廖垣
审核 |徐元
迤递三千里,三江一卷横。「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这个炎热的8月酷暑,南朝著名文学家吴均泛舟「三江」时的笔下美景,如今跃然纸上——在中国美术学院梦园教学区3号楼里,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的20余位美院师生正在画笔描绘浙江的大美河山,一幅长达86米、描绘三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浙江大观图》。
8月19日,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专程前往梦园教学区看望正在进行创作的师生们。
走进画室,便是这幅大气磅礴、灵动飘逸的水墨画的开始。走近细看,「沿途」拥有许多一眼就能认出的地标性景观、建筑:海宁尖山安澜塔、盐官占鳌塔、老盐仓回头潮,杭州钱江新城、奥体中心、西湖、钱江一桥、六和塔、梅家坞、萧山跨湖桥遗址,富阳鹳山、富阳富春江大桥、桐洲岛,桐庐桐君山、茆坪村、严子陵钓台,建德七里扬帆、新安江水电站、玉泉寺……三江两岸的旖旎风光,尽在眼前近百米的长卷中。
钱晓芳在画卷前久久驻足,如数家珍般地指出画面中的地标景观。她赞扬团队师生们脚踏浙江热土、深入新时代生活的前期采风调研,放弃假期、潜心笔墨的创作激情。她希望,师生们能发挥专业优势,用踏实的绘画技法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呈现浙江大地日新月异的发展,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喜人的建设成就,为即将到来的祖国70华诞献礼。
钱晓芳与师生创作团队合影留念
尖山地区取材
近15天的时间里,师生们一边走,一边用速写、摄影、录音的方式记录富春山居图的「旧景」与「新意」,积累了大量的手稿,为创作奠定基础。考察结束、回到学校后,大家将自己的线稿、想法进行整合,从小稿到大稿,从纸上到绢上,将那些看到的,听到的,记下的幸福场景,都随着画笔流倾泻而出——仅用4天,就画出了72.8米长的底稿,每个场景的选择和结构安排都经过了反复论证。
大奇山素材采集
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教师王开通是这次活动的带队老师,他表示,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国美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师们希望年轻人能对祖国变化有更直观的感受,便计划创作一幅50米的长卷,向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致敬。然而,在实地考察后,师生们觉得值得描绘的东西太多,所以底稿不断扩充、放大,最后定格在浓缩的86米长。
墨稿绘制
一川如画,两岸诗和,三美天下。「这件作品呈现出来的内容,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年轻人的思想和活力。学生们常常一天要创作近10个小时,有的学生整个暑假都没回家,心甘情愿为这一作品付出。」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佟飚说。过去的十几天里,师生23人就待在这间大「画室」里夜以继日画图改稿,每天下午开工,常常画到晚上11点,有些毫无睡意甚至会画到次日凌晨三四点,累了就在旁边的沙发上休息。这样的氛围也让人对最终的成稿更加期待。在他看来,这是中国美院师生交给全社会的华彩成绩单,也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一份献礼。
同时《浙江大观图》的创作也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浙江卫视对创作过程进行了跟踪拍摄和深度采访,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都市快报、青年时报、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浙江公共新闻频道、杭州电视台等媒体均对师生绘制团队做了重点采访报道。
眼下,这幅凝结了中国美院师生力量的《浙江大观图》正在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将在9月中旬公开展出。
综合 |浙江卫视 浙江日报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青年时报 等
编辑 |廖垣
审核 |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