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讲座回放|施奠东—西湖,世界风景园林的杰出范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19-05-28

文字整理、编辑:吴   颖

摄   影:王   鑫 、人文景观研究院

微小编:王   鑫



“园林爱好者、植物学家、园林学家及建筑师们,你们知道吗?世界上园林起源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是世界园林之母?是日本吗?不是,是中国!是中国最早创始了园林,并把自然风景园林融于整个园林之中。中国园林把你在大自然中的经历和实际感受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你,并把它升华到最完美的意境之中”。


——玛丽安娜《中国园林》

(德文版,1996年4月,中国建工出版社)


5月22日下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原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局长施奠东在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艺术大讲堂”展开“西湖——世界风景园林的杰出范例”讲座。

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园林与景观设计分会、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结合上一场胡理琛先生的讲座,设计师们对杭州西湖的历史变迁、保护措施、园林建设等有了全面了解。


讲 座 现 场


施奠东先生



讲 座 回 顾


释  题


从1200年前杜甫开始,历代中国文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富有哲理的古训,现代人日行千里、万里已是常事。风景园林是门实践学科,需多行、多看、多思。所谓“见识”者,有见才能有识,才能有比较、有鉴别。“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幽梦影》)。

全世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属于风景园林类别的目前约为38个(除国家公园以外的宫苑、花园、庄园、公园、植物园及个别的风景名胜等),其中欧洲22个,亚洲16个。

施奠东先生涉足了世界上160多座著名的园林,以及100多个其他世界遗产地。他进入风景园林行业已有61年,也与西湖朝夕相处了56年,充分了解西湖山山水水的过往今来。


部分世界遗产地


法国.凡尔赛宫苑

英国.邱园

奥地利.哈尔施塔特

俄罗斯.彼得宫(夏宫花园)

日本.奈良历史古迹

中国.颐和园

伊朗.四十柱王宫


舒  怀


在中国的词汇中,“园林”一词最早出现在世纪初的东汉时代(东汉班彪(3-54)《游居赋》),“风景”一词出现在3世纪初的西晋时代(《晋书·羊祜(221-278)传》),自此以后,历代文献和诗篇都无数次运用过这两个词。

“风景”代表的是“第一自然”,“园林”代表的是“第二自然”,“风景园林”正是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的融合,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中国从公元前11世纪就流传下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的归结。中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诠释比西方至少早了1500多年,西湖也在1000多年前为“风景园林”作了注解。


当代西方同行专家评价西湖的事例


1990年

联合国环境署的世界湖泊会议在杭州召开,代表们游湖时心情激荡,很多代表说,西湖如此之美,保护得如此之好,是世界少有的。


1993年

尼克松来杭州参观其亲自赠送的红杉树,其私人图书馆主任要求仔细看一下西湖园林,带他到花港观鱼参观。结束前,在观鱼池边他说:“过去我只知道东方园林就是日本园林,现在我知道真正的东方园林在中国。"这是一位西方文化学者的感悟。


1995年

美国国家公园局副局长率领十人代表团来杭州,在和省、市风景园林界座谈时,他们都认为西湖是他们在世界所见中最美、印象最深刻的。这是同行们的评价。


2010年

在苏州召开第47届IFLA会议后,有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八个国家的风景园林学会(协会)代表团团长来杭州,其中一位南美的团长提出,希望杭州能为世界办风景园林的培训班(设计和养护)。这是同行专家的意见。


这表明了当代西方风景园林专家传承了他们先辈们的认知,如此赞美、推崇中国园林。但近些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界却泛滥着历史虚无主义,有些人不断给中国优秀的传统园林泼脏水,而且谬种流传,荼毒了一大批莘莘学子。


千年不变的格局


西湖从最初自然形成(潟湖)至今已2000多年了,2000多年来,西湖的演变、发展历史,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相生相融的历史,也是先人们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的历史。西湖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中国人山水文化思想、生态智慧和审美理念的综合。西湖的风景名胜是从公元8世纪以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持续演变、发展的成果。


西湖的自然山水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格局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其风景园林的风景格局却是1000多年来人工创作形成的,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自然”,这种“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相融合的格局基本上以历史的真实性延续千年而保留至今。


2011年,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批准西湖列入遗产时,对西湖的普世价值的表述为:


01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地理特征;


02 自唐代以来,它的美丽为众多的作家和艺术家所称颂;


03 众多的寺庙、宝塔、亭台楼阁、花园,还有观赏树木和人工景观浑然天成;


04 自南宋起,西湖十景是“天人合一”最理想、最经典的景观体现。将中国的美学理念表现无遗,为唐宋两朝文人墨客所称道;


05 西湖风景园林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国家的园林设计都有深远影响,许多地方通过对湖、堤的设计来模仿西湖的和谐之美;


06 西湖的关键是在于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


遗产委员会确认“西湖的整体性在自然构造及其重要特征大多保存完好。西湖及其周边景观的风景名胜、历史遗址也都保存完好。因此,普世价值相关的重要性未受到破坏。遗产三面环山的外观整体性保存完好,看上去几乎与1000年以前一样。”


南宋·李嵩《西湖全图》


西湖的风景园林格局数字归纳


一湖

西湖(现比500年前略有缩小,2000余年历史)


二塔

雷峰塔、保俶塔(均为10世纪,北、南高峰塔400年前已不存)


三岛

三潭印月、湖心岛(均为16世纪)、阮公墩(建于1800年)


四堤

白堤(8世纪前)、苏堤(11世纪)、赵公堤(12世纪)、杨公堤(15世纪)


五园

植物园(1952)、杭州花圃(1953)、太子湾公园(1989)、湖滨公园(1912)、中山公园(1924)


六水

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西外湖


七寺观

灵隐寺(4世纪),上中下三天竺寺(10世纪)、净慈寺(10世纪)、福星观(8世纪)、抱朴道院(4世纪)


八胜景

云栖竹径(10世纪)、龙井(10世纪)、虎跑(10世纪)、六和塔(10世纪)、烟霞洞(10世纪)、玉泉(10世纪)、岳庙(12世纪)、黄龙洞(12世纪)




日本画 杭州西湖


守护中创新演变


遗产委员会对西湖的评价是来之不易的,这是三代风景园林及文物工作者为之守护并不断发展演变的成果。西湖的千年美景在晚清至民国已受很大伤害,以西湖湖水而言,尽管从唐代至1949年,大小疏浚湖床达23次,但从1800年至1950年,西湖基本未予治理,至1949年,湖深平均仅0.55米。山上及湖周围几无树木,可称“山光湖塞”。许多文物古迹,萧索残败,灵隐寺、六和塔等古建筑处于坍塌状态,西湖十景名存实亡。


▲ 从葛岭上俯瞰西湖(1917年)

白云庵和清波门(191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底就开始,首先对山区实行植树造林,十年不到共植树3000多万株,同时实行封山育林,这在中国城市中是第一个如此规模的植树绿化。而且也是国内第一个决定在风景区道路两侧开辟30~50米绿化带(1956年)。

第二,从1951年开始着手疏浚西湖淤泥,至1958年共挖出淤泥720万立方米,相当于70条苏堤,湖水深从0.55米变为1.8米,是西湖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中国湖泊治理史上的壮举。

其三,1952年,规划确定在西湖环湖路以内不得新建、扩建与风景园林无关的建筑物,原有的有碍风景的建筑要逐步拆除。

其四,逐步恢复西湖十景,扩建、新建公园绿地,1952年开始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城市植物园、开放式花圃。

其五,对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修建、修理和恢复。

用现代的语汇来说,西湖是国内最早进行大范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区域。另外,西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恢复西湖十景、新建公园景点在传承中国优秀的风景园林艺术中,创新性地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生态理念和优秀的造园艺术手法,其中由余森文先生主持,以孙筱祥先生为主创,规划设计的花港观鱼、杭州植物园分类区,成为了当代中国园林的经典作品,开创了中国风景园林的一代新风。

可以说,60年前的西湖在保护建设中,思想观念是具有前瞻性的,保护意识是超前的。它在一开始就确立了保护第一、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思想,正确处理了保护和建设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确树立了为子孙后代留下完整遗产的科学发展观。由余森文先生提出的向自然学习,坚持以植物建园的原则和技术路线,一代传一代,不彷徨,不折腾。守护着西湖这一方净土。


太子湾公园

乌龟潭

茅家埠

梅竺路

曲院风荷

灵峰探梅


改革开放40年,西湖在延续过去保护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持续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果。


01

继续保护治理西湖

1985年引钱塘江水入西湖,现年引水量达1.2亿立方米。持续疏浚西湖:

1976-1982年,疏浚淤泥19万立方米;

1999-2003年,疏浚淤泥260万立方米。

环湖截流污水,清除西湖污染源,现在正以生物措施净化西湖水质。西湖水质从80年代初的平均不到40公分(初夏不足30公分),至今已达70公分以上。西湖的保护治理措施,是国际湖泊治理史上少有的事例。


02

环湖公园绿地建设

上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西湖环湖路以内建成开放式公园绿地的规划,从1983年到1998年,通过搬迁居民、机关单位等措施已基本实现。改变了过去临湖不见湖的状况。


03

西湖的综合保护工程

进入21世纪,西湖的保护没有停步,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继续实施搬迁居民,改善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展风景游步道,拆除违章建筑,对农居点建筑和环境整修、治理,特别恢复西湖历史上湖西地区的水面,扩大水域面积83.8公顷,使西湖水面从560公顷扩大到638公顷,接近于18世纪初的水面面积。


04

新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同时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园景点

包括先后建设曲院风荷、郭庄、太子湾公园(此两项为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灵峰探梅、城隍阁等,特别是雷峰塔的重建,完成了西湖十景的全面恢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


“十三五”期间,又提出彩化美化的植物景观规划,加强了四季的花景和色彩的变化。努力实现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梦。他们在为30年后的西湖努力着,到那时,将有数十万株百年古树围绕着秀美的千年西湖,这是何等壮丽而美妙的景象。

数以百万计的12种名花和宿根花卉由春至冬次第盛开,数以十万计的桂花、红枫将从初秋到深秋迎接四方来客。隆冬季节,又有数以十万计的茶梅、茶花、腊梅将预报春天的到来。以绿色植物守护、妆点世界文化名湖——西湖,使人文与自然相映生辉,这就是西湖风景园林的永恒主题和价值体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