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 稿:吴颖
摄 影:王鑫
编 辑:王鑫
从前的西湖什么模样?
何时起被称为“西湖”?
谁为“保卫西湖”而战?
西湖水每年换新几次?
我们今天看到湖山秀丽、林绕花环的西湖,
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岁月?
5月6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艺术大讲堂”开展了一场“西湖七十年流变忆胜”的讲座。主讲人胡理琛先生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当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任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兼总规划师,分管全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历史文化遗产地保护、风景园林等领域。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胡理琛先生带领大家穿越历史,并与现场观众热烈互动,一起回顾了西湖的岁月变迁。
讲座现场
讲 座 回 顾
西湖在汉之前是海湾,潮汐泥沙淤积成泻湖。隋唐湖水淡化,湖泊固定。因三面环武林山,曾称“武林水”,钱塘县治从灵隐山移至平陆后,故名“钱塘湖”。因湖在城西,北宋时称“西湖”。五代吴越国、南宋王朝建都杭州,西湖面貌改变迅速。南宋时画舫笙歌,楼台金粉,成了达官贵人的销金窝。元初年(1271)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记中,誉西湖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此西湖驰名世界。
杭州西湖的演进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疗伤复苏 开启新程(1949-1966)
●“文革”蒙难 劫后重生(1966-1981)
●健步向前 追求一流(1981-2019)
疗伤复苏 开启新程(1949-1966)
1949年5月杭州解放,西湖湖水淤浅,古迹废瓦颓垣,破败不堪,1600多年历史的灵隐大殿倾塌,柳浪闻莺、西泠印社变成垃圾场,苏堤、孤山部分变成菜园。西湖周围,一片荒山秃岭,满目疮痍,伤痕累累。
在党的领导下,建国伊始立即开展西湖疗伤工程。 首任市委书记江华多次申明,砍一棵树都需经批准,否则以破坏山林论处。1949年冬即开始封山育林,绿化荒山荒地。至1958年西湖周围六万余亩荒山荒地已经郁郁葱葱。
西湖自嘉庆五年(1800)阮元主持疏浚以来,150多年未经再治理,水深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1950年冬,仅三潭印月有少量积水,西湖一片干涸。适值上海市长陈毅来杭见此,指示上海支援建造一小二大挖泥船,56年又加一艘共四艘。1952年动工,1959年竣工,挖出湖泥扩建新建如柳浪闻莺、花港观鱼、西山花圃等公园绿地,加固了苏堤、白堤和湖中三岛,以及堆填了日后新建扩建的曲院风荷、太子湾等处的公园备用地。湖水深度从0.55米挖至1.80米。同时,大规模清坟对改善西湖游览环境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3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杭州市有了一个新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规划中环湖公园除风景建筑之外只准拆不准建,直至“文革”前环湖未增添过建筑物。
余森文先生对杭州西湖的贡献
余森文(1904-1992),是我国最早期的园林学家之一。广东梅县人,1922年就读南京金陵大学林科。早年公派留学英国,曾在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从事过学术研究。通晓英、法、德、意、拉丁多门外语。一生传奇,他在国民政府任内,一路备受朱家骅器重,但一路“通匪”。1948年在白色恐怖下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解放杭州,为保存茅以升设计的中国第一座双层铁公两用桥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解放后,他历任杭州市建设局长、园林局长兼植物园园长、省建工厅副厅长、杭州市副市长、省建委顾问、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文革”被错误批斗,因“历史反革命罪”入狱。
余森文先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园林的开拓者和西湖现代化的奠基人。在继承我国优秀园林传统的同时,摒弃“皇权、神权、权贵”的情调,融西方造园艺术于东方园林主体之中,并力倡向大自然学习。
余老通过西湖整治,将原来仅三亩地的花港观鱼改造扩建为三百亩地的大园林。该园用溪流替代围墙,与园外大自然融为一体。园内用植物材料为主围合园林空间,取代以往以建筑和围墙为主来围合园林空间的传统手法,创造了许多适合大众活动的大草坪、大空间。花港观鱼雪松草坪达7600平方米、柳浪闻莺闻莺馆草坪达8000平方米。开创了以花港观鱼(主笔设计浙大农学院孙筱祥先生)为代表的以自然形态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园林之先河。
同时,他力谏开辟杭州植物园。1953年陪同谭震林、江华和浙大校长刘丹现场勘定以青芝坞为界,东北为浙大,西南3000亩地建植物园。1956年植物园挂牌,他首任园长。这是我国首个属于城市的植物园。他并确定了杭州植物园“研究、观赏、经济三结合和公园形式、植物园内容”的正确方针。
“文革”蒙难 劫后重生(1966-1981)
“文革”十年,林木被大量砍伐、盗卖,花草被严重摧残。众多文物景点被捣毁,湖水深度从1.8米降至1.47米。
“文革”结束后,西湖获重生。1977年起湖滨公园开始改造,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花港观鱼依次修复,重立石碑。钱王祠残存建筑改造为聚景园。外湖三岛重新砌坎,填高土方,调整花木,重铺路面。灵隐寺大翻修,修补飞来峰。白堤、苏堤、湖滨、南山路补植碧桃垂柳。 重要历史名人墓陆续回迁。
为保护西湖水质,1978年开建污水截流工程,1981年建成。截污管线总长17公里,截掉区内126个单位3万多人口原先每日排入湖的4000吨污水。游船动力只限定电动和手划。鱼类养殖限定以不投放饲料和化肥为原则,鲜活鱼年产不得超过30万公斤。水生植物限定以荷花为主。
1978年改革开放,杭州个别主要领导干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名头下,掀起在西湖边建高楼,破坏西湖空间尺度的旋风。焦点是执意要在湖滨建18层楼高的望湖饭店,遭到全国专家群起反对。精心呵护西湖半辈子的余森文先生挺身而出,奔走呼号,与全国知名专家一道上书中央,给予反击,直到1981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杭州,才把望湖饭店建设方案降至8层,初步遏制了高楼风。
△1980年杭州市开展“文革”之后首次建筑设计竞赛——曲院风荷湛碧楼及荷塘亭榭布局方案设计,胡理琛先生的方案荣获一等奖。
健步向前 追求一流(1981-2019)
1982年,杭州西湖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杭州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从此,西湖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西湖风景名胜区面积划定60平方公里
为彻底解决西湖水质问题,实施西湖引水工程。 1985年动工,1986年竣工,在钱塘江闸口段江边每日可取水30万吨,相当于西湖设计水体的1/33,通过3194.5米水道(其中隧洞1605米),经太子湾公园注入西湖。在西湖圣塘闸、曲院风荷、涌金门等处出水,排入京杭大运河。该工程的实施,西湖水得以每年换新七次左右。
1999年底至2003年4月用绞吸式吸去西湖300万立方米淤泥,水深从1.47米增至2.1米,此后按2.1米深度维持性疏浚。
△太子湾人造瀑布 (西湖进水口)
△复建雷峰塔
△2000年复建城隍阁,还原南山天际线历史轮廓
△1988年复建180亩地的灵峰探梅
△1989年新建1200亩地的太子湾公园,并获得当年全国公园设计唯一金奖
△2001年开始开展旨在西湖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最优化的西湖综合整治保护工程
△湘西地区
△杭州安缦法云
△1999年启动申报工作,2011年6月24日巴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5届遗产大会顺利通过“中国西湖文化景观”
△兴建大量博物馆、修复大量名人纪念雕像,进一步发挥西湖科教功能
2016年,杭州西湖为G20杭州峰会向全世界展示了人间天堂的独特魅力和别样的精彩,为外宾留下了“最忆是杭州”的深刻印象。习近平同志总结评价杭州峰会,落实了“西湖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