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美美与共Ⅳ|在场的设计——基于借景理念的 乡村景观设计探索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1-12-21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757.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806.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810.jpg 

 

中国的乡村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但它们曾经却长期处在城市化的边缘,基础设施陈旧,空巢化现象严重,随之而来的是乡村社会结构的瓦解和乡土文化、工艺的消逝。自从 2013 年 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寄语之后,中国广大的农村终于从被遗忘的角落中走出来,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美丽乡村整治,宜居乡村设计,田园综合体规划等各种建设的大潮席卷全国各地,农村的风貌、农民的生活、农村的产业都在探索与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和提升。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以城市化的方法来改造乡村,这将导致乡村魅力的消逝。特别是在设计学层面,美丽乡村的建设始终伴随着争议和困惑。首先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大课题在此不展开讨论),其次是普通村落(这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大部分比例)改造与提升的导向性问题。

 

抛开那些为产值而设计,直接把城市公园的施工图搬到乡村的“画图匠”不谈,稍有情怀的设计师们往往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对于乡村景观或者乡土风景的固有观念投射于案头之上。在长三角地区,设计师从宏村鳞次栉比的马头墙中汲取灵感,把吴冠中的水乡画作奉为圭臬。衍生出马头墙、石板路这些屡试不爽的乡村景观元素进行组合搭配,却忽视了千差万别的吾乡吾土吾山水和真实的乡村生活,带来新的千村一面以及看似乡土,实则预设场景的“舞台布景式”景观。

 

难道这就是美丽乡村的景观风貌?这困惑着村民,困惑着乡村领导,也困惑着设计师。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922.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924.jpg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设计师的美丽乡村设计之惑是因为自身离乡村还不够近,如果放下案头的画册来到乡村,你会发现现在的村民和市民一样需要大量停车位,村里的大妈和城市的大妈一样喜欢跳广场舞,村里饭馆和城里一样需要导入人流量。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乡村中还有口口相传的宗族起源和文化认同(往往伴随着神话传说),乡村中还有一些工匠和手艺人,更重要的不同是乡村所在的多种多样的场地,依山而居,临水而局,傍树林而居。这些相同和不同都是造园的先决条件也是造园的起始点。

 

所以在笔者看来,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设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场地的类型和因借的资源更趋向于咫尺山林的大环境和小集体的认同与使用。

 

《园冶》相地篇中提到的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江湖地各有特色,都是乡村景观中常见的场地,虽然现在的设计师往往都是被动的选择场地,但是对指定的场地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踏勘,才能发现地利之所在,才能巧妙利用地利去构思和创作,此所谓相地合宜。而不是先入为主的预设一个自认为乡土的蓝图去安放和摆弄。

 

《园冶》借景篇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孟兆祯院士在《园衍》一书中更提出“借景”是中国传统造园理法的核心,借景并非简单的借园外之景,而是凭借之借,不仅秉承了中国文学“比兴”的手法,也贯穿了明旨、立意、问名、相地、布局、理微和余韵等诸环节。

 

乡村景观天然的具有山林、江湖等自然资源,有些还兼具“返魅”之土壤,给了设计师难得的机会创作和思考,相地合宜,借景随机,则佳景自成。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959.jpg 

 

乡村的不一定是乡土的,现在大部分的乡村有新功能需求,有新生活和新产业的承载,不再是宏村的粉墙黛瓦,也不再是楠溪江的文笔塔,乡村景观没有固定的模式,创新设计就应该在对场地和现代乡村生活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随机应变之利用,巧于因借,才能推陈出新,凸显特色。特别是乡村景观因为场地、业主方和利益方的复杂性往往是边画边改,边施工边设计,一方面这是对现有设计院标准出图流程的颠覆,另一方面也接近古代兴造园林的过程,借景随机,触情俱是。下文是笔者以诸暨皂溪村整治改造为例,抛砖引玉以讨论创新与探索之艰难。

 

皂溪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赵家镇,是一个盛产香榧的乡村。在现场调研中最吸引我们的就是从上游潺潺而下的两条山溪。这两条山溪在村口汇聚并绵延而下,形成一个“Y”字形的水系,在“Y”字形的交叉口还有一棵百年老樟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庇佑着这一方水土,村落基本就是沿着这两条山溪和溪边的道路次第建造。但遗憾的是因为单纯防洪的需要,两边的驳岸又高又直,在路边基本上感受不到水系的存在,人与水之间没有任何互动。另外,很多村民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山溪中,道路雨水也大部分直接排到溪中,对溪流的水质造成较大的影响。

 

有鉴于此,我们临借双溪造景,提出“榧乡清流”的概念,还溪与村,还溪与自然,以溪流改造为核心,串联多个景观节点,沿溪改造水街,跨溪串联骑行道。

 

首先在水质层面,通过截污纳管,杜绝居民的生活污水进入溪流,然后在道路两边设计生态集水沟景观带,滞留和净化道路雨水。其次,通过与当地水利部门沟通与实地调研走访,我们发现实际上皂溪的洪水期一年只有几次,集中在夏季,且瞬时洪峰很快就会过去,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低水位之中。经过严格的计算和推演,我们一方面在溪流上筑石堤汀步调蓄起一定的水量,并营造石阶跨溪而过的景观;另一方面改造一部分驳岸,用当地的溪滩石垒砌多层高差的驳岸,增加行洪面积,减缓瞬时洪峰,并在这些最外一级的驳岸层增加导流性小岛,小岛之间以石栈道相连,增加村民和游客的亲水性。同时,沿溪在驳岸外再增加一条卵石小道,在低水位时可以作为亲水步道,在高水位时被洪水淹没也不影响行洪。

 

此外,我们还对溪边的村委会旧楼进行了改造,以当地的竹材进行防腐处理后作为立面元素,以考特钢围绕现有大香樟设计螺旋楼梯,成为视觉焦点。

 

目前,皂溪村的改造一期工程初步完成,涉溪成趣的优美景观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好评,赵家镇也入选了首批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名录。在 2017 年的春节前夕,皂溪村枕水而居的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条,这也是对浙江省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的肯定。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042.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044.jpg 

美丽乡村的整治与提升因为所处的环境多样复杂,用地的范围时时变动,施工的过程充满变数,从某种程度来说,乡村景观的营造更接近中国古代的传统造园,是一种有法无式的过程造园。这给传统的设计单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国有大院往往因为设计费低、设计周期长、变更频繁而不愿接这种项目;或者就是一套图纸用到底,马头墙、卵石花境、石板路三件套以不变应万变,让本来风貌多元的乡村整治后反而越来越雷同,更会限制设计师、村民和管理者的思维,把一种预设的乡土景观投射在全国各地而理所当然。

 

不过,挑战伴随着机遇,乡村造园也给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设计师们一个回归土地、传承创新的机会,审时度势以相地之异宜,随机应变以借景之无由,再配合以现代语言和技术,必能使全国各地广大的普通乡村变得殊异而有各自之美丽。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326.jpg 

 

*本文转载自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美美与共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