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讲座回顾 | “居者有其屋”——关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与房地产项目设计的一些思考

浏览量:    发布日期:2021-03-15

1615776493146743.jpg


      3月5日下午,为促进我院设计交流,我院青年设计师协会于风景院20号楼举办了“‘居者有其屋’——关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与房地产项目设计的一些思考”主体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由王超主讲,我院常务副院长梁宇,副院长、技术负责人兼总建筑师刘珂等出席。


      沙龙会围绕“居”与“宅”、社区发展与房地产开发、现代地产项目的设计维度——从社区说起三大板块展开,每板块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与展示。


1615776610341482.jpg1615776619788056.jpg

副院长刘珂为王超授予聘书


“居”与“宅”


      “居者有其屋”——“居”是整个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话题 。王超首先由李光耀——解决新加坡的居住问题为例,分享新加坡对于居住模式的创新与思考。由此引出”居“”住“”宅“等方面的话题,进而探讨人类居住的演变极简史、当代中国居住模式的发展脉络缩略和当代居住范畴的各类“宅”“墅”,源头与指代。


1615776932803348.png
1615776969778372.png


“人居”与“环境”与“人居环境”


      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居领域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拥挤、提供基本服务的经费不足、缺少适当的住房、基础设施每况愈下等等;全世界有40%至50%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贫民窟中;整个人类住区(城镇和乡村)有十多亿人缺少住房或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至少有1亿人无家可归,6亿人生活在各种危害健康和生命的环境中。


      王超指出”人与居“指遮蔽、安身、稳定、家族、族群、社会、国家;”环境“从广义讲应指自然,而非只与人类相关;人居环境指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凸显,产生的新问题和新名词。同时,他提出了几种关于居住模式发展的未来可能。



1615777117796183.jpg


现代地产项目的设计维度——从社区说起 


      王超对“城市”“居”与“宅”的时代定义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再定义,分享会上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里坊是xx米?为什么是“几室几厅”?未来可能会是什么?为什么90方就一定是2房或者三房,如果没“房”呢?我们还有没有机会重新定义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如果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是“城市”,那么西方职住分离的城市是什么?TOWN是什么?我们未来的城镇结合部以及村镇,该怎么发展?为什么国家提出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本意在人居环境层面一定不是将城市的模式复制在乡镇居住,哪怕人口暴增,也不会再走老路,那么该怎么突破和创新?这些都是目前,先进的、有危机感的的地产企业在思考的问题。剩下的继续降低成本、变态增速、妄图吃掉最后传统红利的最后一口残渣。


      地产项目中,文化的牵引与迁移;边找文化、边寻脉络、边看未来(欧式、法式、西班牙、美式、新古典、xx代、中式、新中式、新亚洲、唐风、宋氏),到底是什么式?在我国较短的现带建筑发展历程,造成了建筑美学的短时广谱效应,从城市设计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很多传统分的根基和脉络;此时的美与不美,是一种中西方文化大融合背景下的理解及产物,文化的外延刺激,远高于文化的根基效应。


      王超指出在当下的大背景下,仍然必须面对地产项目的传统难点,“成本、时间” 是最大的敌人,受限与突破在于是否能够理解地产公司运营的机制和难点的出现原因,这一点十分重要。必须遵循的是运作逻辑,反抗的是对空间、文化、美学的牺牲。


END


 供稿 |青年设计师协会

 排版 |谢颖

 摄影 |王鑫

 审阅 |吴颖、江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