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夏日炎炎,我院“设计艺术大学堂”展开一场热火朝天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市勘察设计协会党委书记、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的总经理特别助理、执行总建王国钰先生。会议主讲人为“有方”①合伙人史建先生。中国美术学院的李凯生老师、李图老师、袁由敏老师、黄明建老师、何松老师、任天老师、美国杜立大学的黄勇老师,以及我院建筑工程技术研究院的申屠团兵院长、第三综合设计院的金捷院长作为本次讲座的主题演讲嘉宾,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地学术交流与探讨,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学术饕餮盛宴。
① “有方”是一间致力于研究空间、传播建筑文化的独立机构,由策展人史建、建筑学者朱涛和媒体人赵磊于2013年7月共同创立;现今已建立起一支建筑与新闻传播背景的专业团队,以及有方网、“有方空间”和“行走中的建筑学”等媒体品牌,是国内领先的研究型建筑新媒体。
我院执行总建筑师刘珂作为开场主持人首先热烈欢迎各位与会嘉宾。接着对我院新成立的国际设计研究中心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次学术交流会是我院国际设计研究中心成立后的首次活动。经历一年左右的筹备时间,中心正式于7月11日成立。为响应我院技术引领,学术优先的方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际设计研究中心以我院与美国杜立大学作为初期的支撑主体,后期将陆续吸引高水平的国际设计和研究团队加盟。
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战略性与各级政府开拓合作关系,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区域规划策划项目上开展设计项目的研究。第二,是有选择性的在各分院和中心所面临的具有典型性和挑战性的实际项目或项目元素中,开展研究性的设计实践活动,并将成功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相应的设计项目之中。第三,根据研究方向和论题,举办讲座交流和展览活动。第四,有选择性的联合国际国内院校开展专题性的研究。第五,协助国际和国内学生实习的计划和安排,以及协助我院设计师的国际进修考察与交流活动。
国际设计研究中心年度的基本成果目标有五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性的项目与专项课题研究和研讨。第二,具有典型性的项目方案设计及研究成果。第三,交流讲座。第四,设计展览。第五,学术文章。希望通过国际设计研究中心的工作开展,能逐步提升我院的理论研究水平,加强我院的设计实践创作,不断发挥设计院的美院特色、美院优势。力图不断增强我院在人文艺术、设计文化以及设计市场上的影响力和主导性。
▲现场观众济济一堂
▲主持人刘珂执行总建筑师(上)与黄勇老师(下)
▲主讲人史建先生
讲 座 回 顾
史建——“逆向空间梳理,重述场域记忆:中国空间研究计划”
史建先生以《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开场——“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又引用了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的观点——“记忆不是回忆,而是身处现在,对过去的统筹布局和管理。”由此点明今天的主题——“逆向空间梳理,重述场域记忆”。他通过“有方”的几个精彩案例——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太原长江村、第五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企业馆……从历史、文化等方面讨论如何在做建筑的同时保留一个城市、一个场域,或者一个场所的基因。
▲“街道的刺点:公共空间中的家庭座椅”
▲“街道的刺点:公共空间中的家庭座椅”
▲太原长江村
▲长江村窑洞户信息表
▲桥东后街15号
黄勇——“嵌入性的都市主义”
黄勇老师则以人的尺度与城市的角度来探讨“嵌入性的都市主义”。他提出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把人的生活方式放到里面去。设计需要非常尊重对历史的文脉研究。设计研究的侧重点是从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把建筑空间、群体空间、景观空间融合在一起。
李图——“艺术公社的诞生”
李图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杭州转塘象山艺术公社的诞生过程,如何保留场地上的一些记忆,并进行“二次演绎”。
▲房子、小径、植物、天然和人工驳岸的关系也值得被记录
▲象山艺术公社单体空间演变
▲正式即形式
▲象山艺术公社
黄明健、任天、何松——“传承与演变”
黄明健、任天、何松三位老师是“设计聚合”工作室创始人。三位老师均毕业于哈佛大学,却有着不同的教育与工作背景,这其实也是一种“聚合”。他们对传统秉承一种态度:第一是传承传统的传承,第二是和传统的对话,第三是传统的超越,甚至摒弃传统,去寻找一种故意摒弃传统,比较可见的一种形式感的表面的传统,从深层的角度去挖掘传统的可能性。并与大家分享了工作室的部分项目。
▲运河采雨亭:伞亭的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
▲牛马塘村民议事大厅:最具代表性的砖石围墙与木门的结合体现了牛马塘村的建筑风貌
▲以“水平向的空中大楼”为概念的米蓝大厦
申屠团兵——“过程中的永恒记忆”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研究院申屠团兵院长提出用成熟的技术,在工程当中进行综合的运营。他从建设形体空间的形成与工程设计、施工、维护两方面来演绎“过程中的永恒记忆”这个主题。
▲中山路南宋御街屋盖
▲杭州印
▲宁波华茂美术馆修缮改造
▲预制大板小试样
▲装饰砼应用-肌理清水
金捷——“巫溪水上纸山行”
我院第三综合院金捷院长首先把积攒多年的一些非常精彩的作品与大家分享。
▲杭师大美术馆
▲杭师大体育场
金院长介绍中国宣纸小镇时提出设计考虑的几个基本概念:一是希望在乌溪江滩形成一座可以游赏的如画“纸山”。宣纸,是手工打造的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了宣纸工艺以后,一直在想用什么来表达宣纸。
▲建筑造型与远山结合
袁由敏——“设计公教空间的二重性关系”
知名平面设计师袁由敏老师是杭州G20峰会与杭州2022年亚运会会徽主设计者。他把博物馆比作一个白盒子,在空间上人们往往希望它成为更纯粹的空间,以展示中间的物以及物背后的思想为核心。但是现在整个世界的发展又走向另一个趋势,每一个博物馆无一例外都会找最好的建筑设计大师来做建筑,每一个建筑一落成便会成为一个网红建筑。如何让建筑空间跟后期的使用达到平衡,是一个新的问题。袁老师接着向大家透露了有关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的诸多细节,比如开馆展、公教活动等。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一座博物馆的“开馆”慢慢变得丰满,成为一段拥有真实血泪和真诚欢愉的难得过程。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资料来源:史建、黄勇、李凯生、黄明健、任天、何松、申屠团兵、金捷、袁由敏
文字、编辑:吴颖
审核:刘珂
摄影:王鑫
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