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院内新闻
美美与共Ⅳ|杭州富春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 ——从“富春山水”到“富春山居”

微信图片_20211221105814.jpg

 

杭州富春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位于建德梅城乌石滩,地块紧邻富春江,整体呈三角形,内部资源独特。主体为山溪冲积而下形成的河滩地,中心集水为湖,200 多亩用地内,湖面、溪流、山林,连同地块外的富春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流动画卷。这里也是富春江最为开阔的一段。项目要求在这里建设规模约 2 万方的酒店,以此来带动当地旅游和乡村振兴。

 

说起富春江,最著名的莫过于黄公望的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我们期望建筑呈现出“种”在山里,“飘”在水上的状态,像绘画一样做设计,将“建筑”镶嵌在青山绿水中,与场地内外的水面、山脉、富春江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流动画卷。

 

微信图片_20211221111721.jpg 

 

从梅城古镇出发,沿着富春江一路北上约 6 公里,沿途的江景过滤了从城市出发时的繁杂心境,到达项目地时早已是山水环绕鸟语花香的景象。第一次勘查现场就被深深打动,潺潺溪流从山间淌过,在地块内部汇成一片碧湖,与外部的富春江交相呼应,又有层峦的山峰作为背景,场地拥有着画卷般的自然环境。

 

同时也伴随着建筑用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体来说,场地基本以 2 万平方米湖面为中心,湖面以东为一块较大的平地,也是场地的主入口,适合布置配套主楼。湖面西岸,北岸及溪流两侧邻水有一小片平地,适合布置亲水客房。再往上是坡度不同的山地,以陡坡为主,场地内有很多大树,如杨梅,碧根果,橘子树。山地部分呈八字形面向南面的富春江,拥有开阔的江景。至此,场地的元素基本清晰起来:平地、缓坡、陡坡、溪流、湖面、富春江,以及散落在场地内 500 多棵的大树(树径 20 厘米以上)。无论置身何处,都能找到其特有的场所感。

 

微信图片_20211221111752.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11755.jpg 

 

首先在整个场地的平地范围内设置一条环形道路,解决场地内的基本交通流线,考虑到西侧平地设置的是船屋,体量很小,且周边树林密布,氛围静谧,因此把这段路一分为二,靠近船屋的部分改成步行林荫小道,也适合作为独特的入户体验;另一段道路从体量较大的山地客房组团中穿过,对施工和日后管理均较为方便。湖北面的山体部分地势更为陡峭,道路难以环通,我们便在平地环路的基础上设置支线,支线坡度不超过 8%,在减少开挖土方的前提下,将道路尽可能靠近建筑设置,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也满足了消防的要求。从道路到客房之间的这段距离,用小径和台阶来衔接,到达个别客房可能需要走 30 米左右的步道,野趣十足也保护了山体的完整性。

 

不突兀、不呆板是我们对建筑形态的期望,客房布置避免单调的兵营式布置,我们最终采用了 10 种以上客房模块,以组团为单位,采用散点式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若隐若现。客房形式,户型虽然多样,但统一的大玻璃,大露台,将山景、溪景、湖景、江景充分利用,自身也融入山体,形成“酒店中的风景,风景中的酒店”。

 

微信图片_20211221111948.jpg 

 

在大自然中建设开发中,生态保护是永恒的主题。建筑从施工到运营终归是生态破坏与再平衡的过程,在实践中明确了以下原则:

 

合理设置主干道,因地制宜是主旋律,车行道顺应现状地形,尽可能避免陡坡,减少土方量还得尽量兼顾各客房单体,确保人行道结合地形合理设置。现场反复定位复核建筑和道路标高后,确定先修主干道。应对如此复杂的高难度地形,主干道合理性和施工先行奠定了整个项目的成功基础,为项目的全面铺开和保护生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坡地建筑采用吊脚楼做法,做完独立基础后,不对场地做其他土方处理,上部建筑用轻钢现场组装,大大减少了现场土方量。

 

建筑为树让路,建筑单体都通过现场定位来决定位置标高,大树或穿建筑而过,或与建筑为伴,或将可移植存活率高的树挪位,以上方式均不能实施的,我们就取消该建筑,在权衡自然与建筑时,自然永远是主角。

 

土方及修路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石块以及现场原有石头都被重新利用,或用于路边挡墙,或用于铺地和山路。建造过程也是修复的过程,这些工程都与建筑同时进行,就地取材和废料利用大大减少了垃圾外运。

 

微生态滤床技术原理,微生态滤床源自欧洲,是人工建造的、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活污水经污水管网收集进入高负荷厌氧反应器,在厌氧反应区进行预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转化成为更易被微生态滤床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经预处理过的污水通过蓄水池中的提升泵间歇性布水至微生态滤床进行深度处理。经滤床处理后的清水自流入清水池中,清水经变频泵组提升回用于绿化、洗车等用途,不排入富春江,形成了自身小循环。场地内均衡设置了三处滤床系统,表面都种植了水生植物,看上去就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微信图片_20211221111953.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12019.jpg 

 

多样性和复杂性是本项目地块的特点,建筑所处的地块也同样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方 式对待不同的场地。

 

·结构选型——平地土建 VS 山地轻钢 VS 水上重木

由于地处深山,大型设备进场非常不方便,好在地勘报告有利于施工,所以平地部分采用人工挖孔桩,并采用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形式;山地建筑采用独立基础,考虑到后期施工方便、减少湿作业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等因素,采用装配式轻钢结构;船屋部分因为大部分在水上,延续九姓渔民文化,采用了钢结构平台加重木结构。不同的结构形式回应不同的地块地形,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建筑风格——白墙灰瓦 VS 水岸茅草 VS 山地木屋

由于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建筑风格已经很难统一,更重要的是,如此复杂的地貌采用整体的统一必然带来局部的不协调,用一种风格显然很难做到步移景异。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场地特征采用不同的风格才是对地块最大的尊重。

 

主楼,具有层次和仪式感,也是酒店的主入口。当地的传统民居保留了徽州的建筑风格,最终选择白色水波纹质感涂料作为一种延续,从细节处映射富春江水的碧波潋滟。适当采用木材,与山体客房相呼应。对于湖边客房,外墙采用仿夯土涂料,借鉴了周边山地民居常建的夯土楼,茅草则回应地块的亲水性。对于山中客房,仿照中国的亭台楼阁塔基本采用木材,这也是我们认为与山体协调的最佳选择。由于木屋在山上数量较多,仅用一种木头一种色彩会带来整体的单调性,我们便在整体统一色调的基础上,细化了建筑木饰面的色彩属性,避免一眼望去因过于统一而可能产生的与山体的违和感,保持自然界应有的色差。

 

微信图片_20211221112026.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12154.jpg 

 

山区比较潮湿,将建筑从源头上隔绝潮气才是最好的办法。轻钢结构客房部分,将露出地面至少 10 公分的混凝土短柱承托钢柱,避免钢材与潮湿的土壤接触引起锈蚀;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楼和客房则是通过抬升一层楼板,在下面设置一层通风的空腔层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

 

在城市中,雨水主要靠有组织收集排到市政管网,有时雨量大仍然会造成积水。而在大自然中,湖面、山体都是它的归宿。尽量将雨水渗透在大自然中,更多的是引导。建筑中也是尽量减少落水管,更多地采用雨链将水引导到山体和地面上,自然渗透为主,人工为辅,看上去也美观。

 

船屋是整个项目中的特色客房组团,源自当地的古老风俗——九姓渔民。从文脉延续,场地条件和舒适性上综合考虑后,最终采用现代重木结构体系,显而易见的结构逻辑和去装饰化设计,通过对构件的精心设计充分展现了结构美学和空间张力以及鱼米之乡的乌篷船所特有的优美曲线,又营造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意境,成为整个项目的一大亮点。

 

微信图片_20211221112222.jpg 

基于对场地的分析和思辨,所呈现的建筑功能和形式,背后隐藏着人文、自然与人的逻辑思维。让建筑自然地、诗意地“生长”于所处的环境,宛如天成,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人与自然相看两不厌。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无论置身何处,建筑、大树、溪流、晚霞、明月、湖面等都能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方式轻松构景成画,演绎成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呈现诗意画卷中的乡村酒店。

 

微信图片_20211221112256.jpg 

微信图片_20211221104326.jpg 

 

*本文转载自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美美与共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