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杭州古称钱塘,自古以来一直是江南鱼米之乡、帝王之都、富庶发达之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年。南宋灭亡虽遭重大摧残,但杭州仍然是当时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明改杭州为杭州府,清承明制之旧。时已是全国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但明代倭寇、清后期太平天国两次兵灾,又对杭州城市形成了较大的破坏,且运河日益淤塞,对内河运输形成一带影响。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现状杭州旧城区所留下来的历史格局,基本上是元末后形成的形制。由于历史上遭到较大的变更,保留至今的历史地段多零散的分布在各处。
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是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地段之一。地块位于杭州市拱墅区,西起规划湖墅北路(道路边界线),东至小河东岸20米,规划7米道路(道路边界线),南至小河、余杭塘河北线、京杭运河交汇处,北沿小河至登云路。地块中间南北向长征桥路将地块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两个区块,其中东面为重点保护区,西面为风貌协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1.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块约3.7公顷。规划可建设用地面积为7.7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块可建设用地面积为2.75公顷,风貌协调区可建设用地面积为4.95公顷。 现状重点保护区块内住宅区域人口分布相当密集,老龄化问题突出,街区活力不足;风貌协调区块现状建筑已基本拆迁完成,只剩下靠近长征桥路以北部分民居未拆除。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可持续设计
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以居住形态为主的群落性历史街区,其形态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居住建筑的形式,更包括街区内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街巷空间。由于地块内的建设多为自发形成,故而空间形式较为自由,街区内的脉络较多变。
街区内有多处弄堂巷道,可进入各个居住的组团。这些弄堂巷道多较为狭窄。由于时间较长,部分房间的隔墙和外墙被拆除和庭院一起形成了较为宽敞的灰空间,同时一部分宅院之间的隔墙打通,宅院之间互相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进一出的居住群落,但与大户人家刻意追求的官气相比,这种自发形成的层层院落更为自由多变,空间蜿蜒转折、曲径通幽。在保护性规划中,针对这些聚落在空间形式上的特征,新建和改造的建筑尽量在空间走向和尺度上与原有的街巷空间取得一致,充分的利用原有的街巷走向布置和安排建筑的功能,使改造后地块的空间环境和原有历史街区取得一致,使街巷空间的文脉得以延续和发展。
历史地块全方位的保护与更新
“凹”形平面:亦称三合院,根据住户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有大有小,即正房三间居中,朝南面天井,中央一间为敞厅,多为晚辈居住之所。转角处的房间条件较差,做厨房及贮藏之用,三合院在整个地块中数量不多。
在拆除建筑留下的空地中填入新的建筑,在地块内部的几块空地中见缝插针的安排了几个传统式的民居组团。新建的如传统民居组团等建筑在平面格局上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将大尺度的新建建筑化解为与原有建筑尺度相协调的体量。
交通组织以及停车方式
历史街区的街道格局是构成城市纹理并体现该街区乃至整个城市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方案保留了街区原有街巷的肌理与尺度空间,仅对局部道路在充分考虑了尺度、走向、线形等空间要素与该地块乃至和周边城市街道格局关系的基础上作连通、拓宽等技术处理形成环状系统,以完善交通环境,满足日常生活、消防和旅游需求。
由于街区本身空间较为狭小,原来的街巷无法适应现代的交通工具,因而方案不考虑机动车进入街区内部,机动车通过(规划)湖墅北路、小河路与长征桥路的外围绕行来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旅游需要,修葺小河直街等街巷的铺装,同时在原有的主体功能上予以适当的扩展,形成步行系统,彻底的做到人车分流。在三河交汇处的航运工业区块公园修建地下公共停车场,将日常生活与旅游需要的机动车统一停放在此,同时在新建的住宅区块设置地下停车场,减少地面停车量,使得平面布局和重点保护区更协调
本地块规划地下停车,地下停车位总数为137位。
绿化设计
区块内部规划小河路以西以及原小河路以东三个地块用地性质为绿化用地,用地面积为4.39ha,为整个区块带来了很好的绿化环境,其间设置的活动场地、亭、台、楼、阁更是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了绝佳休憩空间;居住区块内部环境主要沿街巷空间展开,各分地块设置一处集中活动空间,各庭院内部结合建筑更新与整治,通过栽种传统树木,结合庭院绿化,在传统院落中逐步恢复院落绿化系统,突出传统风貌,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种植单株观赏植物形成庭院内视线吸引点。由于为了营造历史街区高密度的空间气氛,可用于绿化景观的用地较少,方案除了在地块周边接壤城市道路的边界为降低噪声干扰在人行道上布置了绿化外,其余的用地空间内绿化景观均为内向性的园林化景观、小品。同时在绿化用地较少的不利条件下,充分考虑了如增加爬藤、悬垂等植物来营造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以此来提高社区内的绿化面积。
建筑造型
除了保留建筑基本上维持原貌外,在小河直街新建建筑的形式设计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传统形式的现代表述。我们关注的形式元素依然是体积、界面、材料和细部。
1.体积
杭州地区的传统民居在体型上的变化往往是由于功能的要求才发生变化的。在常规的住宅中,“堂”与卧室连成一排,构成建筑的主体,主体建筑尺度较大,体积关系也比较清晰。在它周围往往搭建一些当地称之为“披”的单坡顶棚屋,作为厨房、杂屋、储藏等辅助房屋。这类房屋所用材料都较小构造简单,跨度在三到四椽。这样做不仅功能安排合理恰当,便于按需分披加建,同时主次分明、相互呼应,为建筑体型的变化提供了条件。
2.界面
杭州民居的形式是由使用功能、空间处理和结构方式决定的,单纯从体积的角度而言,民居建筑的体积感觉是较弱的,承重的土墙与非承重的木质墙体差异分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外部特征,这使得建筑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面”的体验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积的体验,但是由于坡屋顶组合的存在,多个建筑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却能产生造成了高低起伏的丰富体量变化的效果。在小尺度的内院空间中,对新建建筑体量关系上的处理即使做减法和将体积分解成“面”的过程。为了形成良好的组合效果,新建筑在体型处理上不得不化整为零,通过一些手法上处理将较多的体积变化归整为单纯的几何形体,削弱过多的体积变化。
3.细部和材料
细部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点睛之笔,民居建筑的细部更是别具一格,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有很多细部的设计都是脱胎于对传统细部的研究和演化,在一些需要强化历史感的部位甚至是完全套用了一些传统细部的做法。演化的原则是在尽可能的简化细部构架的同时有效的保持原有细部的手工工艺感觉,简而言之,就是将这些构件尽量的几何化,但是简化的底限是必须能够形成手工制作的感觉。
设计师
武荷荏、梁建成、刘光洲、王芳、郑明海、裘常恩、张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