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行——中国宣纸小镇国纸客厅建筑设计
人在山中行,如在画中游
一、概况:
中国宣纸小镇位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以中国红星宣纸造纸厂为核心,整体打造的以宣纸文化为载体,集合生产、展示、售卖、住宿、研学、旅游等功能的特色小镇,未来希望打造成中国宣纸文化的精神高地。
国纸水街建筑项目位于安徽省宣城泾县中国宣纸小镇入口,毗邻宣纸博物馆和乌溪,建筑面积 10695平方米,包括游客中心、红星宣纸制作表演区、红星宣纸制作体验区、和红星宣纸售卖区四个功能区块,与宣纸博物馆一起,成为小镇宣纸文化展示的核心区块。(图001-002)
如何用建筑去传达红星宣纸的独特韵味与诗意,这是我们团队设计过程中始终在探索的重点。
二、设计概念:
建筑设计以“纸山行”为概念,以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为主要元素, 通过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在乌溪江畔,安放一座可以游赏的如画“纸山”。
用如画的建筑,传达红星宣纸的独特韵味。
人在山中行,如在画中游。
三、设计特色:
1、宣纸质感的建筑化表达
建筑选择上采用白色清水混凝土为主材料,借助清水混凝土的自然变化来演绎手工宣纸的独特质感,在断面处理上,通过人工凿痕来制造手工宣纸的毛边效果。
2、“如画”的营造
大面积留白,通过极少物象来控制画面,营造空间意境。建筑沿水布置,取董源山水平远之味,与背景的连绵山体相呼应。
2、纸上行旅的建筑化表达
通过流线空间竖向标高的丰富变化,形成大量连续的坡道,强化纸山行旅的独特趣味。建筑安排多条路径可以到达建筑屋面,上人屋面巧妙的结合宣纸晒纸场功能,在白色清水混凝土切片的分隔下,形成纯粹而壮观的游览体验。
四、平面布局:
设计为游客提供四种不同的游线,满足不同目的游客的游览需求。
五、分区设计:
1、一洞天: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建筑与仿倪瓒画意的入口广场之间以水相隔,以桥相连,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山洞,邀人入画。内部空间通过连续的弧形切片,形成一系列相互渗透的纸的“山洞”。
2、一张纸:造纸表演区
造纸表演区以现场展示造纸的具体流程为主要功能,如何结合不同流程的具体要求,我们提出“一张纸”的概念,用一个弧形的大坡道,结合竖向的垂直墙面,把各自为阵的不同工序有序的整合在一个共同的开放空间内,形成一系列如的立轴。
3、一片田:造纸体验区
红星宣纸的生产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带有浓厚的手工劳作特色,造纸体验区结合徽州独特的梯田地貌特色,在如画的纸山内部,开辟一片体验与观摩造纸的人工梯田。
4、一殿堂:宣纸售卖区
六、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结合建筑要求利用建筑横向分布间距较密的隔板,落地部分作为混凝土剪力墙,不同曲线的异型挖空的上部形成与墙体等厚的混凝土梁,同时需避免在走道、厅堂空间内出现突出墙体的柱子,利用房屋围护墙在纵向适当布置一些混凝土剪力墙,自然形成了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由于建筑对混凝土墙的厚度有不大于200mm的要求,但单层高度最高处达12米,跨度最大处达32米,且要求采用白色高强清水混凝土结构,结构即为装饰,这对如何保证墙体稳定性及表面完美,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是较大的挑战。
因本工程结构高度小于24m,属于低、多层建筑。剪力墙抗震等级为四级。
楼盖形式一般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式,根据建筑需要可在梁、墙之间的楼板上开天窗。
因本工程建筑体型纵向长度很长,为减小地震作用和温度作用对部结构的不利影响,需要沿长度方向设置永久结构缝将建筑物分成几段独立的结构单元。
为验证上述结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我们取一个跨度最大(30米)的结构单元,混凝土强度均取C30,受力钢筋采用HRB400,混凝土墙厚为200mm,混凝土梁宽同墙厚均为200mm,大跨梁高为1500mm,屋面板纵向封边梁高为400mm,屋面板厚度为120mm。
按上述结构布置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软件建立
计算模型如下图所示:
最终,我们希望打造可以一幅进入的立体山水图卷, 让游客真正实现一次独一无二的“纸山行旅”。
设计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位置:安徽省宣城泾县
设计团队
建筑:袁柳军、金捷、徐永永、李瑞、尉杭英
结构:张豪、刑家斌、胡一峰
设备:余伟阳、任政、王栋
幕墙设计:茅建会、吴特信、石奎
合作:中国美术学院望境创意发展有限公司